主题词: 三清山 发展 旅游

旅游经济引领三清山腾飞

2012-11-20 中国服务业投资网
提示: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境内,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境内,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三清山风景区在上饶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西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围绕上饶“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加快旅游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推动了景区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目前,三清山旅游经济指标已进入国内景区第一方阵,景区经济呈现出平稳快速发展的态势,今年1—9月份,三清山风景区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08.11万人次,同比增长29.51%,旅游综合收入30.67亿元,同比增长24.85%。“十一”黄金周期间,景区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5.34万人次,同比增长50.06%,旅游综合收入3.69亿元,同比增长42.71%,日最高接待量达8.09万人次,各项旅游指标均再创历史新高。

 获得“国际绿卡”

  资源保护先行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刘书宗表示,三清山风景区在2008年取得世界自然遗产之后,又围绕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地质公园,加大资源保护力度,通过规划、立法、行政、科普等保护措施,使三清山地貌景观的原真性、环境的完整性、生物的多样性及道教文化遗存得到了卓有成效的保护。

  继2010年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之后,2012年9月20日,三清山又成功荣膺“世界地质公园”称号,成为中国第27处世界地质公园。为三清山打造“国内一流,世界著名”风景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书宗说,景区资源是景区事业发展的根基,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保证。上饶市委在第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要求把上饶打造成为华东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为三清山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这些都是国家和省、市对新时期旅游业发展提出的新战略和新要求。基于这一认识和理解,三清山始终坚持将资源保护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我们要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加强与世界遗产保护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理念与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全面、动态、高效的资源保护检测系统,实现景区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

  为了加大对三清山风景资源的保护力度,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谭赣明介绍说,三清山风景区近几年来强化了环境保护与监测,加大环保监管力度,完善了大气、水质、气象、噪音监测系统建设,加强了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组织环境监测站加大对核心景区污水处理站、金沙服务区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保证全天候24小时设备运转,加大对外双溪服务区14个处理站的在线监管,确保景区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确保达标排放。

  据悉,目前的三清山景区环境污染物处理合格率达到了100%,环境污染事故为零,水质达到了国家地表水一类水标准,噪声达到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0类标准(最佳),空气质量标准达到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一级(最佳)。同时,在生态保护方面,景区不断强化景区禁烟和火源管理,加强对重点时段、重点地段的巡查监管,加强火源管理,全面实施“全山、全年、全民”防火,完善联防联动、应急应对措施。加强三清山珍稀和濒危植物的研究、培育和保护,有效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林相美观。

  在智能保护方面,景区实现景区资源保护数字化、运营管理智能化和产业整合网络化。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大气环境监测系统、互联网视频等新技术,加强对景区内地质、水文、气象、动植物等进行全面监测,加强对驴友、向导和非法采挖人员的管理,确保景区资源安全。

 发展旅游业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三清山已经获得走向世界的“国际绿卡”,成功实现“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大满贯。三清山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具备了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和条件。由于三清山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游客人次和门票收入大幅增加,以单一的门票收入作为发展目标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下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打开新的局面?刘书宗表示,三清山风景区通过主动对接世界遗产中心、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题,对此,我们必须形成共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上来,做优旅游产品,做大旅游产业,围绕景区发展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三清山可持续发展。

  好项目、大项目是风景区增强发展后劲,提升竞争能力的“发动机”、“聚合器”,是旅游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起飞跑道”。了解到,今年三清山风景区共调度项目66个,总投资约50亿元,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陆续在三清山风景区党委、管委会的统筹部署、科学规划下落地开工。其中,德上高速三清山互通连接线的顺利施工将为进一步完善景区交通基础设施,显著提升三清山的区位优势,拉动风景区服务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三清山国际艺术中心、银湖湾国际度假中心等18个重点项目陆续落地和强力推进也将有效强化服务业发展支撑、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目前,辖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由2009年的4家发展到现在的16家,规模以下服务业经营网点达650家;旅游星级饭店11家(其中五星级标准酒店1家、四星级标准5家、三星级7家);“千户万床”工程共发展农家乐2190户,床位15871张,带动就业17718人。

  三清山作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快速增长的旅游服务业和从业人员对旅游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清山风景区组织专人编写了《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标准化管理手册》,大力推广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通过开展“十佳讲解员”评比、开办“农家乐业主经营管理培训班”等丰富多样的技能评比活动,全面推广风景区服务区行业标准化。

  三清山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今年5月,《三清山金沙休闲旅游服务区》被省发改委正式挂牌认定为“江西省第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目前,外双溪旅游服务区和三清山金沙休闲旅游服务区已初具规模,并计划申报国家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时将枫林打造成国家和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集聚区。

  刘书宗表示,三清山积极引导旅游企业紧紧依托三清山的旅游资源和世界遗产品牌优势,通过市场运作壮大实力,促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按照“扩大经营面,延伸产业链,做强实力,做大总量”的要求,继续拓展经营领域,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以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产业由单纯的资源与市场模式,向深层的资本和品牌战略转变,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三清山打造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景区。

  一是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主动引导重点旅游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结合三清山特色,充分借鉴现代企业运作模式,鼓励现有星级酒店按照国际连锁酒店标准配置硬件设施,引入众多娱乐休闲项目,朝多元化综合服务酒店迈进。对景区宾馆进行规范化、专业化管理,有效引领企业发展,提升产业内涵。

  二是要做大做强集团公司。通过推行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认真酝酿企业上市工作,积极拓宽现有子(分)公司的经营范围,顺利搭建了旅游网上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标准化、常态化服务水平。截至今年10月,三清山旅游产业集团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88万元,利税2386 万元,完成景区投资额 2118万元。

  三是要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大力扶持旅游企业,通过改进机关作风建设为驻山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融资贷款、政策扶持、跟踪指导等一系列服务,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干事创业积极性,努力开创三清山“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积极创业”的浓厚氛围。

立足民生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富民是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作为三清山风景区的带头人,刘书宗表示,三清山风景区党委、管委会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发展富民”的理念,始终做到发展再难不忘记民生问题、任务再重不忽视群众利益、财力再紧不减少民生投入,切实抓好民生工程,推进景区协调发展。

  在基础设施方面,三清山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据谭赣明介绍,三清山积极争取各种涉农项目补助资金,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等配套设施,逐步实施景区公路安保工程,改造完善景区、乡、村之间公路。据悉,三清山目前已全面启动枫林水库项目建设和完成三清乡金沙水源工程项目建设,逐步解决辖区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实施农村清洁试点工程,环山旅游公路沿线的村庄统一配备垃圾桶和垃圾池(窖)。积极推进广播电视、农田水利、垃圾处理、沼气池等工程建设,实现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经济的发展目的在于促进当地老百姓的增收,三清山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务工技能和转移能力培训,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从事旅游业、旅游产品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开发,为农民创造更多增收机会。目前,景区内的山场全部纳入国家及省级公益林管理,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农民林业收入。

  “充分利用并依托三清山的品牌和市场,以农家乐和生态观光游为主,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结合新农村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提高农家乐的品位。”近年来,三清山总结“千户万床”的成功做法,开通了“农家乐”绿色通道,简化申报程序,大力推广住房、土地等抵押贷款,为农家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提供贷款担保,加大“农家乐”资金扶持力度。

  刘书宗说,我们把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开发相结合,通过营造独特的田园生态环境,深度挖掘了传统乡村民俗文化内涵,推进了景区农家乐全面发展。在安置区建设项目——银湖湾生态村中已安置建房131户农户中有50%以上开起了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有力地推进了旅游富民工程,改善了景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型农家乐田园牧歌荣获市旅游局颁发的“五星级农家乐”称号。目前,景区已发展旅游农家乐2190户,床位15871张,带动就业17718人。通过制定三清山农家乐管理办法,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千户万床”农家乐工程,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使农家乐在开办、接待、服务、安全、管理等环节全面规范。打造一批高档次、高品位、有特色的农家乐典型,建成全市农家乐样板,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

  在培植特色农业方面,三清山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着力推进生态农业、特色农业项目建设,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作物比重,优化畜禽品种结构,重点扩大三亩的厚朴、中关的绞股蓝、枫林的兰花、双溪口的毛竹、岭头山的油菜、上西坑的黄金茶种植规模和方塘的波尔山羊、引浆的獭兔养殖规模,培育2个省级农业示范企业。加快建设优质蔬菜基地,增加绿色、无公害农业的产业规模。筹划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加快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由无牌向品牌转变,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在社会保障方面,了解到,三清山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差从200元提高到250元,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从85元提高到90元,五保供养每人每月从110元提高到130元。

  在文教卫生发展方面,三清山也不遗余力。据悉,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400万元添置教学设备及美化校园,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安排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120余万元,有效控制了辖区学生辍学率,确保中小学入学率达99%以上。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
Baidu
map